伦敦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阅读:1316次 添加时间:2017-03-03 编辑: yangting

  •  

    城市万千计,孰优孰劣,自古难有公论。在此我仅提供一家之言,诸位姑妄听之。我到过世上不少称得上瑰丽雄奇的城市,伦敦依然是我认为的最独特而又美好的存在。能和伦敦相媲美的,粗略地屈指一数,不过巴黎、东京和香港聊聊数者耳。”


    伦敦巴黎VS

    比起巴黎,伦敦不失浪漫

     

    巴黎的浪漫是浓烈而集中的,以埃菲尔铁搭为圆心荡漾开去。在香榭丽舍,在枫丹白露,在拉丁区,在左岸,在一切环绕着铁搭的地方,你都能感受到巴黎浓得化不开的浪漫:衣香鬓影,佳人如云;歌吹为风,粉汗如雨。尤其是塞纳河沿岸的金碧辉煌,犹如出自诸神手中绚丽的乐章。去到巴黎,不妨在看尽左岸的繁华后,牵着恋人的手去逛人世间最美的书店:Shakespeare & Company,送她一本辛波斯卡的《万物静默如迷》。


     


    说回伦敦。伦敦式的浪漫要显得平淡得多;但是这样的浪漫又是如此奇特的存在于城市里的每个角落。无论是在大本钟,还是海德公园,或是再远一点的诺丁山,伦敦式的浪漫都是那样不张扬地存在着。任选一个无事的午后,随意坐在街边的长椅上,看路上来往的车辆,看路旁呷着Latte闲聊的人们,看黏在脚跟的落英,看伦敦忽明忽暗的云,就很好。伦敦的街头小景总是透着别样的精致。



    你和恋人若问我埃菲尔铁塔和伦敦眼哪个更适合情侣前往,我会替你选择伦敦眼。和所有美好而易碎的爱情一样,埃菲尔铁塔经不起近看,它只适宜封存在相册中供你遥远地相思。近看下的铁塔是粗糙的,褪色的。它是如此的铁锈斑然,每一条钢筋都渗着了无生机的褐色,时刻提醒你它只是一个前工业时代的产物。铁塔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展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力,但是也揭示着人类对自然的蔑视。登上铁塔,人被环绕的铁网所包围,视野受到严重的阻挡,只好隔着那些交叉纵横的铁网方格向外俯瞰巴黎,直教人活泼不得。



    相比之下,伦敦眼则要浓妆淡抹总相宜得多。设置在伦敦眼上的胶囊式座舱是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若碰到非节假日的夜晚,趁着游客稀疏,你和恋人颇有机会包下一个大大的胶囊,共赏只属于你们的伦敦夜景:你会看到河岸边的议会大厦;你会看到明月下的西敏寺;你会看到极具科幻感的碎片大厦(The Shard);你会看到五彩的射灯穿过整个泰晤士河两岸。



    我总觉得,陈奕迅《幸福摩天轮》一曲的意蕴只有在伦敦眼上才可全然地领会到:

     

    “天荒地老流连在摩天轮/在高处凝望世界流动/失落之处仍然会笑着哭/人间的跌荡/默默迎送”

     

    当和恋人在伦敦眼上欣赏伦敦的夜景时,不妨戴上耳机,播放这一首老歌;去感受歌词里的,一字一句。



    伦敦东京VS

    比起东京,伦敦不失古雅

     

    我很喜欢东京这个城市,因为它足够“古雅”。说它“古雅”,并不因其历史悠久,而是它很好地传承了自身的文化谱系。即便是在东京的闹市区里,许多远至江户时代的历史依然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譬如曾经光顾的某个陋巷里的小店,店主依然在菜单上用Botan(牡丹)来称呼猪肉,想来这已是江户时代幕府颁布“禁肉令”时,坊间对猪肉的别称了;又,某天清晨六点,我沿着马路晨跑,见一山坡,小跑而上;穿过一小片竹林,便见一神社隐于其中,庭院寂然,叶落无声。神社就这样笃定地与一群现代化建筑待在一起,对抗时间。后来发现,这样的神社在东京是极寻常的。



    在“古雅”这点上,伦敦和东京颇为相像;只是较之东京,伦敦更多添了几分神秘。有段时间我住在伦敦一个叫lincoln's inn field的公园旁。闲来如事就自己骑一辆单车,穿行于大街小巷之中。某天骑车出行,在拐过几个街道后,忽地发现一栋体量巨大的石棺状建筑矗立在眼前。它是那么突兀地立在路的中央,和周围的建筑格格不入,仿佛是不知从何处移植而来一样。


    我走近一看,心中便是一阵惊诧。在建筑入口的上方赫然地雕刻着一个熟悉的标志:一个圆规下面横放着一把尺子。我曾无数次在报纸、书籍、电影和杂志里见过这标志,然则当它真的在现实中出现时,我还是感到了无比的震撼。说到这,相信不少人也知道我的所指了,“共济会”的大名在中国依然是如雷贯耳的。后来从路人口中得知,这栋建筑确是属于“共济会”所有,名字叫:Freemasons Hall


     

              

    伦敦千年的历史让这个城市充满了各种谜题,而伦敦古典优雅的气质又让背后的谜底隐藏在各种容易忽略的细节之中,等待后人来一一挖掘:共济会的旧集会地;Soho区数世纪的情色凶杀;市区每一盏路灯上的奇怪标志;让女王都敬畏三分的伦敦城中城,以及背后波诡云谲的金融世界……在感受伦敦古典优雅的同时,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当一回福尔摩斯。


    伦敦香港VS

    比起香港,伦敦不失繁华


    在我看来,香港和伦敦的繁华度是不相上下的。香港有弥敦道、铜锣湾;伦敦有牛津街(Oxford Street)、摄政王街(Regent Street);香港有油尖旺区,伦敦有西区(West End);香港有中银大厦、国际金融中心;伦敦有瑞士再保险大厦(The Swiss Re Building)、劳合社大厦(The Lloyds);香港有浅水湾、半山;伦敦有贝尔塔莱维亚(Belgravia)、肯辛顿(Kensington)。甚至,若论物质的丰盛,香港似是较伦敦更胜一筹。



    然而繁华背后,香港透着的是苍凉,伦敦透着的依然是自信。三十年前,香港人唱的是罗文的《狮子山下》:“同舟人,誓相随,无畏也无惧”;三十年后的今天,香港年轻人唱起了陈冠希的《香港地》:“七百万只蚂蚁不容易走到一起”。顾城说:“生如蚁而美如神”,香港人只认了前半句。

     

    反观伦敦,六十年前的伦敦人信奉“Keep clam and carry on”,六十年后的伦敦人依然如故。虽然许多人认为二战之后,伦敦世界中心的位置让位于纽约;伦敦人多半只能像没落贵族般颓唐地活着,从此怨天尤人。但是走近伦敦人,你会发现他们只是不善声张而已,但并不因此而变得颓唐。



    长者说:“闷声发大财,这是最好的。” 伦敦人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出色。Keep clam所以能“闷声”,Carry on所以能“笃定”,两者结合起来容易发大财。某天我坐银禧线(Jubilee Line)往滑铁卢(Waterloo),中途上来一老者,衣着普通,典型的英伦穿着,手腕上戴的却是百达翡丽(Patek Philippe)的Grand Complications。


    伦敦人无论贫富都是这般“闷骚”地活着,内敛,不张扬,但无不透着自信。你看伦敦市长Boris Johnson,全民偶像卷福,还有莫教授,Jon Snow等等的大咖不是常被拍到独自一人搭乘地铁么?他们开豪车的照片反倒是不常见的。


     

    结语

    伦敦的朋友给我寄来一份小礼物,是一个地球仪,里面附了一张卡片,说是希望我常回去伦敦看看。

    我回信时回复了她一句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的话:

    “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I don't want to earn my living; I want to live. )

    我接着说,所以伦敦是要再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