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录取率如何?好录取吗?

阅读:340次 添加时间:2017-01-10 编辑: jingwen

导读: 澳大利亚自然环境一流,教育质量更是一流,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更是其中佼佼者。每年都有大批的海外学子选择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很多不管是已经申请了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还是正在准备申请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最关心的就是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录取率怎么样吧!是很容易被录取呢还是很困难。下面一起留学网小编为您介绍!

  • 1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录取率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入学申请学历要求介绍:

    预科课程(Foundation Course):中国高中(或职高/中专)高三在读或者高中毕业。

    快捷课程(Pathway Diploma Course):中国高中毕业。

    学士学位(Degree):中国学生须先上1年大学预科然后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读(1年预科+3年本科) ,或者就读快捷课程(RMIT College)完成后直接升入大学第二年(1年快捷课程+2年本科)。

    授课式硕士(Master by Coursework):已获学士学位或荣誉学士学位或有丰富工作经验。

    研究式硕士及博士(Master by Research & PHD):一般要求已获授课式硕士学位。

    从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入学条件可知,该校的申请难度属于高难度类型,申请周数4-6周,录取率还是比较高的如果已经递交了申请的同学可以耐心等待,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一般会在一个月左右发放offer。(更多offer信息请点击:如何看懂澳洲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申请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之前,学生一定要慎重选择符合自己能力和兴趣的专业,这样的话录取的几率会更高,如果自己没法把握可以咨询一起留学网的咨询老师,她们会给你最专业最详细的解答!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基础设施

  • 2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教育优势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教育优势介绍:

    RMIT侧重于学生的就业,毕业生就业率高,起薪点高。在校生人数列澳大利亚第4位,2007年大学本科教学因其辉煌成就而被澳大利亚政府授予嘉奖。

    RMIT的优势专业:设计,航空航天,汽车,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服装和纺织,教育,IT,传媒,健康和社区服务,工程与技术,物流,商业信息技术等。

    带薪实习:RMIT商科和计算机本科课程4年制专业,第三年为带薪实习年,除获得薪水和工作经历外,该年只交纳1/4学费。

    理工科副学士学位:入学要求低,学费低。小班授课,语言环境好。衔接大学课程,学分全部认可,学生可以进入大三时再决定学习工程类某一具体专业。

    RMIT的双硕士课程:2年获得2个硕士学位。共12个课程可以申请双硕士。

    RMIT语言中心是墨尔本的雅思考点,教学质量高,语言直升班课程还包含学习技能培训。启发新的潜力。海外学生服务提供新生训练、英语课程辅助及学业上和个人的协助。每个校区皆有新颍的计算机软件程序、设备及信息资源。

    【拓展阅读】: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学习攻略介绍

  • 3

    选择就读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如何提高大学录取率

    提高大学的录取率,你可以这样做:

    一些大学的热门专业申请的留学生肯定人数众多,但是,你可以选择这些大学相对没那么热门的专业,却和你最初想选择的专业的课程上具有相似性,这样在以后的转专业时至少也有一个好的基础

    建议同学们要提早进行规划和准备。签证顾问会结合目前汇率变化、担保金数量以及学生家庭经济实力给出适合的资金方案。提早进行资金准备计划,也可以有效应对突来的政策变化或特殊情况,以此帮助学生的签证可以顺利进行。

    绝大部分同学都可以在临近大四毕业前正式递交签证。已经满足澳洲大学IELTS录取要求的同学,将可以提前获得院校最终确认,并衔接应届澳洲硕士课程(即7月份入学),将比其他同学提前半年毕业。

  • 4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知名校友

    acques Nasser(前福特汽车公司行政总裁)

    Justin Madden(维多利亚州政治家 & 前AFL选手)

    Paul Stoddart(澳洲的富翁& 前Minardi一级方程式赛车队的拥有者)

    Jason Wood(政治家)

    Dennis Jensen(政治家)

    Bruce Billson(政治家 - 澳大利亚联邦退伍军人部部长)

    Neil Comrie(前维多利亚州警察局行政官员)

    James Hird(AFL选手)

    John Safran(喜剧演员)

    Rebecca Maddern(新闻记者)

    Anthony Hudson(AFL评论员)

    Kenneth Jack(艺术家)